English

病人选医生:画饼充饥?

2000-09-15 来源:生活时报 张应松 我有话说

时下,病人选医生制度已在全国各地推广开。这项医疗体制改革受到患者好评,但是,一些令人头疼的新问题也随之产生。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医院6月底率先在3个科室开展“病人点医生”试点,发现病人点医生,有时很盲目。一个科室水平最高的医生不一定是“点击率”最高的医生。尽管医院将医生们的照片、姓名、职称、学历、上月排行榜等都张贴在诊室门口,但一些病人仍觉不好选择。比较流行的是“看面相”,看哪位医生长得和蔼可亲,或者“像个有学问的人”就选择谁。有些人看学历、职称,甚至以医生毕业的学校为选择标准。医生是轮休制,周一至周日任何一天都有可能不工作。在工作日,医生也要轮流到病房工作,不可能总在门诊部。可有些病人点名时遇到医生不在就十分恼火:“他为什么不来?我偏要点他看病!”

该院“病人点医生”至今仍局限在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等3个较小的科室,难以向全院推广。院长曹道德道出苦衷:“较大的科室,如内科、外科,每天上午人山人海,十几个医生要看几百个病人。如果实行病人点医生,病人等待的时间可能会大大增加,医院的管理难度也会增加。”

的确,病人选医生制度本是一项促进医德医风好转、改善医院服务质量的好举措,但在实际操作中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搞不好,就会应了那句“画饼充饥”的成语,让大家空喜欢一场。

据笔者观察,首先医院很难提供可供病人选择的医生的资料。现在医院医生的分工越来越细。在许多医院,每个专业就是那么几个人,在介绍他们的业务水平时只能介绍“硬件”(即技术职称),但职称与水平又很难划等号,特别是根据现在的技术职称评选标准,一般是论资排辈,职称高的有时并不是该专业中业务最突出的,那么让病人完全根据职称来选,不是“误导”了他们吗?其次,医生的医德问题,也是病人选择的“要件”之一,但在这个问题上,你总不能在宣传品中写上“这位医生私心较重,请选择时加以注意”吧?

因此,病人择医时多进入随大流的盲区,常常出现你选甲我也选甲,而将其他人“晾”在一边,忙的忙死,闲的闲死。不仅如此,病人还将选择变成“押宝”。病人正确选择医生的两个必备前提是对医生的了解和对自己病情的了解,绝大多数病人对自己的病情并不了解,让他们自己决定找哪个医生看,就成了“跟着感觉走”,走对了当然皆大欢喜,那么走错了呢,双方尴尬不说,还延误了治疗时间。由此极易酿成新的医疗纠纷:医生有的在门诊有的在病房;有的上夜班有的上白班;有的因为急诊手术或者急诊会诊要临时调整工作时间(这在医疗单位是很正常的)。一旦病人“选择”的医生不能及时到位,就很容易造成扯皮。且按照目前多数医院特别是农村或者小城市的医院的做法,一般是挂号室根据病人或者家属的诉说进行分诊,而这种分诊是初步的,不可能分得那么准确。如果病人据此选错了专业的医生,会不会跟你闹个没完,加上大量的急诊病人,抢救起来争分夺秒,你让不让他选?如果他选的医生不在岗,在岗的他又不相信,抢救工作还进行不进行,抢救治疗一旦不尽如人意,病家告医院“有章不循”怎么办?

最令人担忧的是,病人选医生制度不利于医疗卫生人才的成长。众所周知,医学人才成长的显著特点是晚熟性。大家的水平是在逐渐积累经验,逐渐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提高的。病人选择医生后,虽然从理论上说,可以由不同层次的医生组成医疗组,但在实际操作中非常难办,如一病人选择甲医生上台做手术,你能允许甲让下级医生主刀吗?如果甲是德高望重的专家,大家都选他做手术,他的时间又怎么安排?病人选择医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关系到整个医疗机器的运转,必须慎重从事,否则将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结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